见“劝善惩恶”。出自《魏书・肃宗纪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惩罚坏人,勉励好人。见“劝善惩恶”。 复制出处:《魏书・肃宗纪》:“劝善黜恶,经国茂典。”用法:作谓语
详细解释
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相当能力。出自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品藻》。一般作宾语,含褒义,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相当能力。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相当能力。 复制
详细解释
百年的事业。指长远的事业。出自东汉・班固《西都赋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事业。百年的事业。指长远的事业。 复制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国藉十世之基,家
详细解释
把花朵放在嘴里慢慢咀嚼。比喻细细地琢磨。欣赏和领会诗文的精华;也比喻诗文字画等富有精华。出自唐・韩愈《进学解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英、华:花;这里指精华;咀
详细解释
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,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5回。一般作定语、补语,含贬义。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,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。 复制
详细解释
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薛苞认母》第二折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报答父母。慈:奉养;慈乌:乌鸦的一种,相传能反哺其母;反哺:乌雏长大,衔食哺其母
详细解释
形容散乱不整;残缺不全。出自元・许谦《白云集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,含贬义。支离:分散。形容散乱不整;残缺不全。 复制出处:元・许谦《白云集》:“近代以文
详细解释
犹忘恩负义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十六回。佥大怒,厉声骂曰:“忘恩背义之贼,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!”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谴
详细解释
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。比喻志行高洁的人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邴原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原别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人的品性。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。比喻志
详细解释
指愁绪如结无法解开。出自宋・蒋兴祖女《减字木兰花・题雄州驿》词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非常烦恼、忧愁。指愁绪如结无法解开。 复制出处:宋・蒋兴祖女《减字木兰花
详细解释
犹言设谋用计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博望烧屯》第四折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谋划。犹言设谋用计。 复制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博望烧屯》第四折:“师父,想博望烧屯这一场
详细解释
被关在笼中的鸟。比喻失去自由的人。出自《鹖冠子・世兵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形容丧失自由。被关在笼中的鸟。比喻失去自由的人。 复制出处:《鹖冠子・世兵》:
详细解释
指正确的、不可修改的言论。出自宋・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・议论》。。一般作宾语,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。指正确的、不可修改的言论。 复制出处:宋・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・议论》
详细解释
①挑拨是非。②卖弄口才。出自①明・徐某《杀狗记・看书苦谏》。②许地山《海角底孤星》:“你们念书人底能干只会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罢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故意
详细解释
比上天还难。形容极其困难,不易实现。出自唐・李白《蜀道难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十分困难。比上天还难。形容极其困难,不易实现。 复制出处:唐・李白《蜀道难》诗
详细解释
犹言旋转乾坤。出自唐・张鼎《邺城引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犹言旋转乾坤。 复制出处:唐・张鼎《邺城引》:“荡海吞江制中国,回天运斗应南面。”用法
详细解释
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,那是从事耕战。出自《管子・国蓄》。《商君书・弱民》:“利出一孔,则国多物。”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,那
详细解释
早点为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地方。指应及早作安排。出自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元年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为:安排;所:处所。早点为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地方。指应
详细解释
正确分析形势,挽救危急局面。出自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朱浮传》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处世。权:称量。正确分析形势,挽救危急局面。 复制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
详细解释
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。出自南朝・宋・范泰《鸾鸟诗》序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。 复制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泰《鸾鸟诗》
详细解释
见“悬河泻水”。出自《旧唐书・杨炯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写文章或说话。见“悬河泻水”。 复制出处:《旧唐书・杨炯传》:“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,酌之不竭。”用
详细解释
指山河险固,可以二敌百。后指国力强盛,边防稳固的国家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高祖本纪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边防稳固的国家。百二:以二敌百。指山河险固,可以二敌
详细解释
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。出自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六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。 复制出处: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六:“五气者,随命成性,逐物意移
详细解释
犹言云集响应。出自宋・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用于书面语。犹言云集响应。 复制出处:宋・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书》:“是云合响应之势,
详细解释
指嗜酒、好色、贪财、逞气。旧时以此为人生“四戒”。出自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杨秉传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指嗜酒、好色、贪财、逞气。旧时以此为人生“四
详细解释
指掠夺财物的军官。出自汉・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掠夺财物的官员。校尉:古代军官职称。指掠夺财物的军官。 复制出处:汉・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:“操又
详细解释
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。出自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14回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罪犯等。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。 复制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14回:“李靖望
详细解释
同“日中则昃”。出自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9卷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同“日中则昃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9卷:“日中必昃,月满
详细解释
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。出自《旧唐书・苏味道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模棱:说话处事含混;两可:这样也行;那样也行。形容对事情的
详细解释
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。亦作“志得意满”。出自元・尚仲贤《气英布》第一折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满足。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。亦作“志得意满”。 复制出处:元・尚仲
详细解释
比喻东西虽然轻微,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。出自《鹖冠子・学问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小对象。壶:通“瓠”,瓠瓜,中空,能浮在水面。比喻东西虽然轻微,用得到的时
详细解释
比喻竭尽忠诚。出自唐・李颀《杂曲歌辞・行路难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,比喻竭尽忠诚。比喻竭尽忠诚。 复制出处:唐・李颀《杂曲歌辞・行路难》诗:“世人逐势争奔
详细解释
形容事情无着落,处境为难。出自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九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用于事情。形容事情无着落,处境为难。 复制出处: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九:“姐姐……何苦
详细解释
唐朝新昌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养竹子,自己坐收渔利。比喻官吏坐地盘剥,不择手段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官吏贪财。唐朝新昌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
详细解释
谓世事多变,得失无常。典出《淮南子人间训》。出自典出《淮南子・人间训》。见“得马生灾”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因福得祸。谓世事多变,得失无常。典出《淮南子人间训》。
详细解释
原意是另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离愁别恨的滋味,指亡国之痛。后泛指文学艺术的情调、意蕴另有种动人的美感和趣味。出自五代十国・南唐・李煜《乌夜啼》词:“剪不断,理还乱
详细解释
生存或者死亡。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。出自五代 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紧急关头。生存或者死亡。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
详细解释
见“狗彘不若”。出自清・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四十八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的品性。见“狗彘不若”。 复制出处:清・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四十八回:“君有难,臣当不顾其
详细解释
指翻墙越舍很快就走了。出自唐・皇甫氏《原化记・崔慎思》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用于书面语。指翻墙越舍很快就走了。 复制出处:唐・皇甫氏《原化记・崔慎思》:“言讫而别
详细解释
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伯夷列传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各人依照各人的意志行事。从:听任;志:志向。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。 复制出处:西汉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