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时指不忠君主;不守臣道;作风反叛的大臣。后指破坏国家统一;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。也作“逆子贼臣”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含贬
详细解释
指肆意作恶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肆意作恶。放、侈:放纵;辟、邪:不正派,不正当。指肆意作恶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
详细解释
怕醉却又猛喝酒。比喻明知故犯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世。强:硬要。怕醉却又猛喝酒。比喻明知故犯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
详细解释
水清就洗帽带,水浊就洗脚。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自己决定。水清就洗帽带,水浊就洗脚。后比喻人
详细解释
比喻视力极好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比喻句。离娄:古代人名,视力很好。比喻视力极好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》:“离娄之明,公
详细解释
指沉迷于游乐而忘归。后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流连:留恋;舍不得离开。返:回;归。指沉迷
详细解释
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。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。殷:指商朝后期;鉴:镜子
详细解释
敌方人数多;我方人数少。多形容双方对峙;众寡悬殊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分句,含贬义。敌方人数多;我方人数少。多形容双方对峙;众寡悬
详细解释
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。比喻做事、写作得心应手;应付自如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、补语,含贬义。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。
详细解释
圣人所到之处,人民无不被感化,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。过:经过;存:保存,具有。圣人所到之处,人民无不被感化,
详细解释
被杀死的人布满原野。形容杀人极多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杀人极多。被杀死的人布满原野。形容杀人极多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
详细解释
比喻在上位者悲悯爱护天下百姓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比喻在上位者悲悯爱护天下百姓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
详细解释
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,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施政等。陈:述说;善:善法美政;闭:堵塞。臣下对君主陈述善
详细解释
亦作“五尺之僮”。指尚未成年的儿童。古尺短,故称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子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儿童。亦作“五尺之僮”。指尚未成年的儿童。古尺短,故称。
详细解释
不会因生活贫困,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人的性格。不会因生活贫困,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,眼光远大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登高望远。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,眼光远大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
详细解释
提出问题,希望别人帮助解答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宋・王令《寄王正叔》:贤子远相问,幸有以教我;得报速是宜,翘企不容坐。提出问题,希望别人帮助解答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
详细解释
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万章下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职位低的人议论高官主管的政务。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。 复
详细解释
看不见一车柴禾。比喻不下功夫去做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 。一般作谓语,指不努力。看不见一车柴禾。比喻不下功夫去做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
详细解释
想发财致富的剥削者绝不会有好心肠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想发财致富的剥削者绝不会有好心肠。为富:想发财致富;不仁:
详细解释
思想、言行与恶劣的风气、污浊的世道相合。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思想、言行与恶劣的风气、污浊的世道
详细解释
形容光明正大,问心无愧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人的品性。愧、怍:惭愧。形容光明正大,问心无愧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
详细解释
别人挨饿、落水就象自己挨饿、落水一样。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。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,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下》。一般作宾语,
详细解释
冯妇下车来,重新干捉虎的事。比喻重操旧业的人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晋人有冯者,善搏虎,卒为善士。则之野,有从逐虎。虎负嵎,莫之敢撄。望见冯妇,趋而迎之。冯妇攘而下车,众皆悦
详细解释
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。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:“孟子
详细解释
心意困苦,忧虑满胸。表示费尽心力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下》。 朱熹集注:“事势穷蹙,以至困于心,横于虑,然后能奋发而兴起。”一般作谓语,表示费尽心力。心意
详细解释
出去做工,回家休息,大家都是同伴,应彼此互助,和睦相处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乡田同井,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持。出去做工,回家休息,大家都是同伴,应彼此互助,和睦
详细解释
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去:离开;之:往。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
详细解释
形容厌恶、痛恨的样子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。疾首:头痛;蹙:皱。形容厌恶、痛恨的样子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
详细解释
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。比喻渴望解除困境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形容渴望解除困境。云霓:下雨的征兆。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
详细解释
不以千里为远。指不怕长途跋涉的辛劳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一般作谓语,形容不计较路途遥远。不远:不以为远。不以千里为远。指不怕长途跋涉的辛劳。
详细解释
泛指儿童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虽使五尺之童适市,莫之或欺。五尺:古代尺短,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。泛指儿童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虽使五尺之童适市,莫
详细解释
每个人在口味上嗜好都相同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:口之于味也,有同耆也;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。每个人在口味上嗜好都相同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:口之于味也,有
详细解释
担任地方行政长官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官员。这:作为,充当;父母:即父母官。担任地方行政长官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
详细解释
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。形容不畏强暴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威武:武力。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。形容不畏强暴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安定富足,尊贵荣华。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荣华富贵。安:安逸;富:富有;尊:尊贵;荣:荣耀。安定富足,尊
详细解释
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;晒一天;冻十天;也不可能生长。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;一时又懒散;没有恒心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定语、宾语,含
详细解释
比喻仁义。谓以仁居心,以义行事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为人。比喻仁义。谓以仁居心,以义行事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
详细解释
指“义”好比是大路,“礼”好比是门,只有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,由这扇门出入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万章下》:夫义,路也;礼:门也。惟君子能由是路,出入是门也。指“义”好比是大路,“礼”
详细解释
看到对方不在家时前去拜访。形容本来不想拜见,却又要走一趟拜访的过场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瞰:窥看;亡:外出。看到对方不在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