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门请强盗进来。比喻引进坏人;招来祸患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孙权传》。一般作主语、谓语、定语,比喻引进坏人,招来祸患。揖:打拱;表示欢迎。开门请强盗
详细解释
没有不干的事情。指什么坏事都干了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张温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为:做。没有不干的事情。指什么坏事都干了。 复制出处:晋・陈
详细解释
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孙登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广泛听取意见。博:广;议:建议。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。 复制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
详细解释
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诸葛恪传》。裴松之注引晋・虞溥《江表传》:“蓝田生玉,真不虚也。”一般作宾语,比喻贤父生贤子。旧时比喻贤父生贤
详细解释
够一年用的储蓄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毛玠传》:生民废业,饥馑流亡,公家无经岁之储,百姓无安固之志,难以持久。岁:一年。够一年用的储蓄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毛
详细解释
发生什么情况,就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吕蒙传》:酒罢,蒙问肃曰:‘君受重任,与关羽为邻,将何计略,以备不虞?’肃造次应曰:‘临时施宜。’临时:到事情发生的时
详细解释
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。即局外人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杨阜传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局外人。度外:心在计度之外。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
详细解释
见“得不偿失”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陆逊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得失失衡。见“得不偿失”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陆逊传》:“权遂征
详细解释
谈笑如常,十分镇定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关羽传》。宋・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其后修贬夷陵,太夫人言笑自若。”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指人遇事镇定。谈笑如
详细解释
同“深根固柢”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陆瑁传》。 《晋书・文苑传・伏滔》:“令之有渐,轨之有度,宠之有节,权不外授,威不下黩,所以杜其萌际,深根固本,传
详细解释
形容超出当代、无与伦比的才能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: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
详细解释
谓计虑穷尽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鲁肃传》。裴松之注引三国・吴・韦昭《吴书》:“始与豫州观于长阪,豫州之众不当一校,计穷虑极,志势摧弱,图欲远窜,望不及
详细解释
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。指明知故犯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袁术传》:以为足下当暞力同心,匡翼汉室,而阴谋不轨,以身试祸,岂不痛哉!身:亲身,亲自;试:尝试。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
详细解释
返归于根本之源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马超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归:回返;反:返回。返归于根本之源。 复制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马超传》:“海
详细解释
施惠于人而不望报答,轻财仗义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朱治传》。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:“留意于宾客,轻财尚义,施不望报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仗义疏财。施
详细解释
外形笨拙憨厚,内心机智聪明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荀攸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为人。智:聪慧。外形笨拙憨厚,内心机智聪明。 复制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
详细解释
忧虑国事,就像忧虑家事一样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杨洪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忧:忧虑。忧虑国事,就像忧虑家事一样。 复制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
详细解释
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。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,不难渡过。亦作“航一苇”。②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书・贺邵传》。一苇:一捆芦苇
详细解释
牺牲生命,以解救国家的危难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陈思王植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爱国者。捐躯:牺牲生命;济:救助。牺牲生命,以解救国家的危难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形容以真心示人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法正传》。披露:显露,展示;腹心:真诚的心意。形容以真心示人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法正传》:“惟前后披露腹心,自
详细解释
先以公事为重,然后考虑私事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杜恕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处理公私关系。先以公事为重,然后考虑私事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
详细解释
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。形容遍体都是伤。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;或被批评、责骂得很厉害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邓艾传》。晋・裴松之注引《世语》:“师纂亦与
详细解释
运筹决策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诸葛恪传》。裴松之注引三国・魏・管辰《诸葛恪别传》:“[孙权]又问:‘卿何如滕胤?’恪答曰:‘登阶蹑履,臣不如胤,回筹转
详细解释
谓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卢毓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谓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
详细解释
对问题思考策划得多,但却不能或不善于作出判断或决断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郭嘉传》:多端寡要,好谋无决。好:喜爱,善于;谋:策划,思考。对问题思考策划得多,但却不能或不善于作出
详细解释
在对敌斗争时,把家里的东西和田里的农产品藏起来,使敌人到来后什么也得不到,什么也利用不上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书・荀彧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同“坚
详细解释
指轻率出兵征讨无方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常林传》:方今大军在远,外有强敌,将军为天下之镇也,轻动远举,虽克不武。指轻率出兵征讨无方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常
详细解释
非常杰出的才智和长远的谋略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杨阜传》:曹公有雄才远略,决机无疑,法一而兵精,能用度外之人,所任各尽其力,必能济大事者也。”非常杰出的才智和长远的谋略。
详细解释
放下兵器,捆束铠甲。指停止作战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停止战事。案:通“按”,手抚;兵:兵器;束:捆束;甲:盔甲。放下兵器
详细解释
产生于家中的祸乱,比喻灾祸、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董卓议立陈留王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内部发生祸乱。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。产生于
详细解释
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胡质传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睚:眼眶;眦:眼角;睚眦:生气瞪眼。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。 复制出处:晋
详细解释
不顾辛苦,慰问疾病。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,跟百姓同甘共苦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先主传》。裴松之注引晋・习凿齿曰:“观其所以结物情者,岂徒投醪抚寒,含蓼问
详细解释
犹言运筹帷幄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钟会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犹言运筹帷幄。 复制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钟会传》:“景王薨于许昌,文王
详细解释
对船和水的比喻,即水可以载舟,也可覆舟。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,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基传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比喻句。舟
详细解释
因为长久不骑马,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。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,无所作为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书・先主传》裴松之注引晋・司马彪《九州春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
详细解释
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文帝纪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学习的榜样。万世:很多世代,非常久远;师表:表率。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。 复制
详细解释
不可估量的损失。指损失极大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司马芝传》:然于统一之计,已有不赀之损。赀:计算,估量;损:损失。不可估量的损失。指损失极大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
详细解释
比喻地位、声望相等或相近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书・吾粲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地位、声望等。比喻地位、声望相等或相近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
详细解释
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粲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指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。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
详细解释
因忿怒而变了脸色,发怒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蒋济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指人发怒。愤然:忿怒的样子。因忿怒而变了脸色,发怒。 复制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