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海打鱼,上山砍柴。借指隐居生活。出自清・方文《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》诗。又《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》诗:“愿君早奏升平略,鱼海樵山任所之。”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
详细解释
佛教语,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,即始祖。比喻学派的创始人。出自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・从帮忙到扯淡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开创者。佛教语,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,即始
详细解释
恩爱像高山一样重,情义像大海一样深。形容恩惠深,情义重。出自宋・晁端海《卜算子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形容恩惠深,情义重。恩爱像高山一样重,情义像大海一样深。
详细解释
比喻功败垂成。止,吾止也。”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罕》。一般作定语,用于处事。比喻功败垂成。语本《论语子罕》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。止,吾止也。”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极言年代久远。出自明・刘基《沁园春》词。一般作定语、宾语、状语,用于盟誓。极言年代久远。 复制出处:明・刘基《沁园春》词:“任龙蛇歌怨,桑榆烟尽,山枯石死,毕竟何
详细解释
高山大河面貌依旧。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。出自明・胡文焕《泰和记・苏子瞻泛游赤壁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比喻物是人非。故:从前。高山大河面貌依旧。多用于比喻物是
详细解释
拔起大山;举起鼎。形容力大无比。出自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。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一般作谓语、定
详细解释
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。形容气势、气魄很大。出自元・金仁杰《追韩信》第二折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。形容气势、气魄很大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。出自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3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地理等。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。 复制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3回:“引一千余军马,
详细解释
靠山依海。出自明・蒋一葵《长安客话・古榆关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靠山依海。 复制出处:明・蒋一葵《长安客话・古榆关》:“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,谓
详细解释
每一小块山水。出自清・张问陶《青神舟中饮酒排闷》诗。一般作宾语,指一小片山水。每一小块山水。 复制出处:清・张问陶《青神舟中饮酒排闷》诗:“丹稜彭君古豪杰,对
详细解释
又高又险的山岭。出自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六回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地势等。峻:山高而陡。又高又险的山岭。 复制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
详细解释
山立水聚。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。出自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审举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山立水聚。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。 复制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审举》:“
详细解释
渡过大海,攀越高山。指经历艰远的路程。出自南朝・梁・简文帝《大法颂》序。一般作主语、分句,指长途跋涉。渡过大海,攀越高山。指经历艰远的路程。 复制出处:南朝
详细解释
指跋山涉水,逾越险阻。出自南朝・宋・颜延之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指跋山涉水,逾越险阻。 复制出处:南朝・宋・颜延之《三月三
详细解释
积肉如山,列脯如林。原是夏桀生活芒淫的故事,后比喻宴会的奢侈。出自晋・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・夏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积肉如山,列脯如林。原是夏桀生活芒淫
详细解释
见“堑山堙谷”。出自郭沫若《宿楚雄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改造自然。见“堑山堙谷”。 复制出处:郭沫若《宿楚雄》诗:“堙谷堑山通缅藏,经天纬地造蓬莱。”用法:
详细解释
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。同“箕山之节”。出自三国・魏 曹丕《与吴质书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人的节操。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。同“箕山之节”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太山为五岳之首,北斗为众星所拱,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。出自宋・施德操《北窗炙輠》上卷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为众人所敬仰的人。太山为五岳之首,北斗为众星所拱
详细解释
满山遍野。出自宋・洪迈《容斋随笔・王蕊杜鹃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形容人或动植物。满山遍野。 复制出处:宋・洪迈《容斋随笔・王蕊杜鹃》:“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,
详细解释
忧愁如山,苦闷似海。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,象海一样深,无法排遣。出自元・施惠《幽闺记・三十二缨闺拜月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忧愁如山,苦闷似海。形容愁
详细解释
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。出自清・秋瑾《普告同胞檄稿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国土。河山:国土。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。 复制出处:清・秋瑾《普告同胞檄稿》:“彼乃举其防
详细解释
比喻功绩伟大。出自汉・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功劳大。比喻功绩伟大。 复制出处:汉・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故乃建秋山之功,享不訾之禄。”用法
详细解释
比喻极其富有。出自清・蒋士铨《临川梦・访梦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比喻极其富有。 复制出处:清・蒋士铨《临川梦・访梦》:“少甚獐头鼠目,拥着铜山金穴
详细解释
见“深山穷林”。出自秦牧《莽原语丝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口语。见“深山穷林”。 复制出处:秦牧《莽原语丝》:“还有些人,钻到深山老林里找人参、采
详细解释
学识比天高比海深。形容学识渊博。出自明・无名氏《鸣凤记・邹林游学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形容学识渊博。道、学:学问。学识比天高比海深。形容学识渊博。 复制出处:明
详细解释
东汉马援堆米成山,以代地形模型,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、进军计划,讲得十分明了。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,险要的地形。出自《后汉书・马援传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谋划事情。东
详细解释
形容数量多、规模大。出自清・柯悟迟《漏网喁鱼集・咸丰六年》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用于书面语。形容数量多、规模大。 复制出处:清・柯悟迟《漏网喁鱼集・咸丰六年》:
详细解释
比喻做极为困难的事。出自沙汀《淘金记》二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用于书面语。比喻做极为困难的事。 复制出处:沙汀《淘金记》二:“只要你干,我钻山塞海总来一个。”用
详细解释
爬过高山,越过峻岭。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4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形容长途跋涉的辛苦。越:过;岭:山岭。爬过高山,越过峻
详细解释
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。表示远远回避。出自汉・司马相如《美人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远远避开。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。表示远远回避。 复制出处:汉・司马相如《美
详细解释
比喻由小到大,积少成多。出自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九十卷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积少成多。比喻由小到大,积少成多。 复制出处: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九十
详细解释
比喻山河险固之地。同“百二山河”。出自《全元散曲・新水令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山河险固的地方。比喻山河险固之地。同“百二山河”。 复制出处:《全元散曲・
详细解释
隐居山林间,不过问世事。出自清・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四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隐居。隐居山林间,不过问世事。 复制出处:清・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四回:“虽欲
详细解释
青山远望,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。形容极其遥远。也借指中原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澄迈驿通潮阁》诗之二。一般作宾语,借指中原。青山远望,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。形容极其遥远。也
详细解释
比喻错此说彼。出自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十回。一般作主语、谓语,含贬义。比喻错此说彼。 复制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十回:“如何远打周折
详细解释
山上的树木,因长成有用之材,而被人砍伐。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。出自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人世间》。一般作定语,指因有用而不免于祸。山上的树木,因长成有用之材,而被人
详细解释
谓文章为人所宗仰。”。出自语本《新唐书・韩愈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人文才好。谓文章为人所宗仰。语本《新唐书韩愈传》:“自愈之没,其言大行,学者仰之如泰山
详细解释
指外敌大半入侵或内战割据所造成的国土分裂状态。出自清・蒋士铨《冬青树・提纲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保存丧失的部分国土。半壁:半边;江山:国土。指外敌大半入
详细解释
比喻山河险固之地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高祖本纪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山河险固的地方。百二:以二敌百。比喻山河险固之地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高
详细解释